圖、文作者:朱雲瑋   鳥報001連結:http://issuu.com/juvart/docs/juvart__002

鳥類調查和賞鳥可是完全兩件事喔!
各位看完今天的解說之後,以後如果看到有鳥人來匆匆、去匆匆,看鳥時不斷地在看手錶,有時甚至一臉屎臉的話,
千萬別以為他是被逼來看鳥的,他可能就是在做鳥類的生態調查工作。

為什麼生態學為很晚才被承認是一門科學?

連美學的歷史都比生態學長好幾倍!而生態學不僅很難量化且更難去驗證,因此到了很後期才被承認是一門科學。

動物會跑來跑去、鳥兒會飛來飛去、魚兒游來游去,很多時候不是單一因子、單一地區甚至單一國家可以做研究並提出解釋的。
因此生態學家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要提出一個標準化的過程,生態上的不確定性已經很高了,如果連調查法都不能固定,那要怎麼有效率的評估該地區的狀況呢?

各位請注意喔!我是說有效率,不是說完整的!

畢竟我們有著時間與金錢上的壓力,沒有一個工程可以讓我們等十年、二十年來詳加調查,也沒也一個機構拿得出這種經費來操作,
所以有效率變得比完整更為重要了。

要看到多少鳥種才算是夠了?

一些研究顯示,依不同的海拔及棲地狀況而定,要看到該地區 80% 的鳥種約需停留 4-8 分鐘。
因此國內學者提出建議為繁殖季 6 分鐘,非繁殖季 8 分鐘。林務局的調查規範中建議 0-6 分鐘、6-9 分鐘各為一個觀察時段。
觀察半徑分為 0-50m、50-100m、100m 以上以及飛過等四大區塊。
每天日出至早上 0830 之間為最佳觀測時間。一樣是以發現 80% 鳥種為依據,一平方公里的區域在繁殖季需要 8 個測點,
非繁殖季需要 16 個,目前的作法是儘量挑選出十個測點為宜。


好了,各位可以自己推算了,若是十個地點,每個地點 9 分鐘,也就是純看鳥要花掉一個半小時!
還得加上移動、整理等時間,樣區走完至少要兩個小時,亦即最慢六點半就要開始看鳥!
所以就別再以為鳥類調查員架子都很大、臉都很臭了,實在是有時間的壓力啊!

那除了這種圓圈法以外,還有什麼方法嗎?

一般常用的就是穿越線和群集計數法兩種了。穿越線就是選擇一條以上固定的路線,以固定的速度前進,沿途記錄所見鳥種與距離。
這和圓圈法都一樣受制於時間上的固定,因此即使看到很稀有的鳥類也無法停下來慢慢欣賞。
更甚者,看到認不出的鳥或是聽到不懂得鳥音,很抱歉,也沒有時間讓你停留找解答。
那海岸邊一堆整群鷸、鴴科的鳥、潭邊整群的雁鴨科要怎麼辦?這時就是用群集計數法了。
找個視野良好處,好好的觀察、計數,一般建議是 30 分鐘以內。但是別忘了喔!還是要固定時間。

好了,如果每個調查員的鳥功都差不多,使用相同的方式調查,用了相同的努力量,理論上大家得到的數據就應該差不多。
這樣不管調查員怎麼變動,甚至今年A 大學承接,明年 B 公司標到,我們都還是可以得到該地區長期的監測資料。
這對長期的環境監測有著相當大的助益。標準化以及定量的確是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步驟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v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