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作者 蔡愛清 鳥報003連結: http://issuu.com/juvart/docs/juvart_003
今天,老天爺陰霾著一張臉,空氣是冰冷的,雖是如此,心中那股想攻陷從「隘門沙灘到林投沙灘直抵尖山碼頭」的想望卻是熾熱的。
踩下如陷入厚厚的積雪之中,每往前邁進一步,竟重如象腿,真是欲振乏力啊!
|
圖文作者 蔡愛清 鳥報003連結: http://issuu.com/juvart/docs/juvart_003
今天,老天爺陰霾著一張臉,空氣是冰冷的,雖是如此,心中那股想攻陷從「隘門沙灘到林投沙灘直抵尖山碼頭」的想望卻是熾熱的。
踩下如陷入厚厚的積雪之中,每往前邁進一步,竟重如象腿,真是欲振乏力啊!
|
![]() |
聽說,日本有個貓島, 上面的貓很多很多,又胖又可愛,島上的人都對貓咪很好, |
在某一天的早晨,店長與老闆正忙著分裝魚貨時。
一陣搖動鈴鐺的聲音響起,一抬頭,就被那紅色的蝴蝶結襯出的雪白小貓給吸引了
![]() |
她是小花,是第一隻自己來到鶵鳥的貓, 個性愛玩的小花,三不五時會在我們這條小巷晃來晃去, 自從發現鶵鳥是可以近來玩耍的好地方後,就把鶵鳥列為自己的領地, 因此,鶵鳥就有了第一代的貓店長 |
小花媽媽是住在隔壁的漂亮小姐,非常有愛心。 |
![]() |
編號002的貓,我叫他二代目。
如果說小花店長是公主,二代目就是黑社會的大姊了吧。
沒有一般家貓的嬌氣,隨時都保持著警戒。
但面對兒女的時候馬上就轉變成慈母的樣子,享受孩子們在身邊撒嬌、玩鬧。
對於人類有一定程度的警戒,右胸有一塊打架留下的傷口。
養育小貓時,會把所有可以帶回去的食物拖回安全的窩裡面,讓小貓先享用。
發現二代目的那天是個大晴天,
隔壁阿姨一直對著對面的死巷子探頭探腦的,忍不住走出去看看。
竟然發現有一窩小貓咪在巷子的盡頭玩耍,而阿姨就是拿魚來餵貓咪的;
融化於母愛光輝的兩個女人,就此成為二代目的俘虜,
定時的供奉罐頭、飼料、魚肉...等,讓產後的貓媽媽可以補補身子。
目前小貓都已經獨立,離開二代目了。
恢復獨身的二代目,來鶵鳥時總是默默的趴在門口,似乎正看顧著鶵鳥。
從小貓出生,一直到小貓離開媽媽獨立,我們好像看著二代目一家子的成長過程。
就這樣,我和阿姨也成為一起餵街貓的好朋友。
三代目『阿水』還是隻小小貓,目測估計不到兩個月大,
在清明前夕的大雨後發現的,由好友賜名為阿水。
阿水帶著水汪汪的大眼,本以為是小女生,後來發現是帶把的!
推算出生日期,該是雙魚座,有些黏人,但很乖巧,身體很健康。
正在等待有緣的爸爸媽媽帶我回家,現職為鶵鳥店長,但還不會接客。
**************
後記,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阿水還沒送出,但現在阿水已經有了好人家而且長的很帥氣了唷!
鶵鳥的四代目 shisa 也已經送出了。
圖文作者 鄧佩貞
文章發表於鶵鳥報004 http://issuu.com/juvart/docs/__juvart004
圖文作者:朱雲瑋 本文同步刊登於鳥報003 http://issuu.com/juvart/docs/juvart_003
賞鳥社在農專時期可是數一數二的大社團。
連續多年評鑑都拿到教育部優良社團的肯定。當時賞鳥活動才剛開始發展,而且根本連一般家用電腦都還沒有,更別提網際網路了。
所有賞鳥所需要的知識,包括生理學、生態學、分類學等等,除了靠學長的口耳相傳外,
其餘的都要靠社團內的一些藏書、幻燈片以及近百卷的鳥類演講錄音帶來自我充實了。
當年鳥社的年度大事就是『鳥類知識大競賽』了。鳥類知識大競賽是在社長競選活動之前辦理。
根據不成文的規定,想要出來競選社長者,必須在鳥類知識大競賽中脫穎而出才能具備競選資格。
當時是規定兩個人一組,報名隊伍的年級並無限制。我記得我參加的那年有五組參賽的樣子。
鳥類知識大競賽
競賽的形式賽前不公布的,只知道是以各組搶答的方式作答。
題目可是包羅萬象,當然一定有鳥類生理學、生態學等。
我參加的那年比較有意思的考題是鳥種辨識。
就是由投影機打出一張完全沒有焦距的鳥照片,焦距慢慢的調整,哪組先認出來就可以搶答了。
理由是模擬野外看到某鳥種,可能望遠鏡還沒對上焦就飛走了,所以才會這樣考辨識。
每一次焦距停下來就可以回答,往往整張幻燈片根本連鳥都還沒看出來在哪裡就開始亂猜了,所以這個考法總是會趣味橫生。
還有一個是單筒望遠鏡使用,拼的是速度與尋找。
單筒望遠鏡、腳架均收納在攜行袋中。鈴聲一響,就開始架設單筒並開始辨識。
辨識的目標是遠方學長手上拿的一張小紙條,看哪一組可以最快的說出紙條上寫的是什麼。
這是模擬野外看到鳥之後,誰可以最快速的讓裝備就定位並準確的將目標物鎖定。
最後這個項目是最令人緊張的,就是會投影出一張沒人見過的外國鳥種,然後要求你開始解說。
既然都沒看過,僅能由生理上的特徵來說明、或是可以認出是哪一科的鳥之後開始解說。
當然都是由評審團決定誰說的比較好囉!還有快問快答等等。
鳥類知識大競賽真的是當年鳥社的大事呢!有點同樂會的性質,又有點大家互相比拼鳥功的意味。
其實當年真的很熱血,可以把近百卷錄音帶都聽過還做筆記。
把鳥社所有的幻燈片都看過、很認真的看脊椎動物誌鳥綱。
當年因為沒有數位相機可以記錄這麼多鳥類的影像以及細節,也沒有網路可以上網查許多鳥類的資料。
這個鳥類知識大競賽,除了參賽者外,整個階梯教室滿座的觀眾也都在鳥類知識大進補。
年年就這樣藉著這個趣味競賽,將鳥類的知識、觀念,一年又一年的傳承下去。
鳥類知識大競賽與期初免費烤肉可以說是鳥社的兩大活動呢!
至於期初免費烤肉是什麼?就下一次再來說明囉!
圖、文作者:朱雲瑋 鳥報001連結:http://issuu.com/juvart/docs/juvart__002
鳥類調查和賞鳥可是完全兩件事喔!
各位看完今天的解說之後,以後如果看到有鳥人來匆匆、去匆匆,看鳥時不斷地在看手錶,有時甚至一臉屎臉的話,
千萬別以為他是被逼來看鳥的,他可能就是在做鳥類的生態調查工作。
為什麼生態學為很晚才被承認是一門科學?
連美學的歷史都比生態學長好幾倍!而生態學不僅很難量化且更難去驗證,因此到了很後期才被承認是一門科學。
動物會跑來跑去、鳥兒會飛來飛去、魚兒游來游去,很多時候不是單一因子、單一地區甚至單一國家可以做研究並提出解釋的。
因此生態學家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要提出一個標準化的過程,生態上的不確定性已經很高了,如果連調查法都不能固定,那要怎麼有效率的評估該地區的狀況呢?
各位請注意喔!我是說有效率,不是說完整的!
畢竟我們有著時間與金錢上的壓力,沒有一個工程可以讓我們等十年、二十年來詳加調查,也沒也一個機構拿得出這種經費來操作,
所以有效率變得比完整更為重要了。
要看到多少鳥種才算是夠了?
一些研究顯示,依不同的海拔及棲地狀況而定,要看到該地區 80% 的鳥種約需停留 4-8 分鐘。
因此國內學者提出建議為繁殖季 6 分鐘,非繁殖季 8 分鐘。林務局的調查規範中建議 0-6 分鐘、6-9 分鐘各為一個觀察時段。
觀察半徑分為 0-50m、50-100m、100m 以上以及飛過等四大區塊。
每天日出至早上 0830 之間為最佳觀測時間。一樣是以發現 80% 鳥種為依據,一平方公里的區域在繁殖季需要 8 個測點,
非繁殖季需要 16 個,目前的作法是儘量挑選出十個測點為宜。
好了,各位可以自己推算了,若是十個地點,每個地點 9 分鐘,也就是純看鳥要花掉一個半小時!
還得加上移動、整理等時間,樣區走完至少要兩個小時,亦即最慢六點半就要開始看鳥!
所以就別再以為鳥類調查員架子都很大、臉都很臭了,實在是有時間的壓力啊!
那除了這種圓圈法以外,還有什麼方法嗎?
一般常用的就是穿越線和群集計數法兩種了。穿越線就是選擇一條以上固定的路線,以固定的速度前進,沿途記錄所見鳥種與距離。
這和圓圈法都一樣受制於時間上的固定,因此即使看到很稀有的鳥類也無法停下來慢慢欣賞。
更甚者,看到認不出的鳥或是聽到不懂得鳥音,很抱歉,也沒有時間讓你停留找解答。
那海岸邊一堆整群鷸、鴴科的鳥、潭邊整群的雁鴨科要怎麼辦?這時就是用群集計數法了。
找個視野良好處,好好的觀察、計數,一般建議是 30 分鐘以內。但是別忘了喔!還是要固定時間。
好了,如果每個調查員的鳥功都差不多,使用相同的方式調查,用了相同的努力量,理論上大家得到的數據就應該差不多。
這樣不管調查員怎麼變動,甚至今年A 大學承接,明年 B 公司標到,我們都還是可以得到該地區長期的監測資料。
這對長期的環境監測有著相當大的助益。標準化以及定量的確是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步驟啊!
圖、文作者:朱雲瑋 本文出版於鳥報001 完整連結→ http://issuu.com/juvart/docs/juvart
底拖網是以船隻拖曳沉底網具的一種作業方式。
一艘船單獨作業拖一張底拖稱為單拖,兩艘船合作拖一張大網,稱為雙拖。
網子的構造與中層拖網類似,但網口上不加浮標且網口下加掛名為掃海索的鐵鍊,運用強大的船隻動力和兩塊擋浪鐵板讓魚網撐張沈下海床,網口有一道粗壯的鐵鍊在作業時緊繃若一道利刃伏貼海床掃蕩。鐵鏈之構造有多種形式,多是用來撞擊海底並發出聲響,甚至違法接上高壓電,鐵鎖主要功用是將潛於砂中之魚蝦嚇出而入網。此種漁法僅適合在沙泥底海域作業。
滾輪式底拖,如同照片所式。不是用鐵板將網具拉開,而是自身就有鐵桿撐開,而鐵桿兩側設有滾輪以便網具在海底拖行。此種作業方式對對海底棲地造成嚴重的破壞。
底拖網中的倒楣鬼
魟魚並非底拖網中的主要漁獲,多是底拖作業時的混獲。
什麼是混獲呢?就是目標魚種不是牠,但是就算牠倒楣一起被拖上來了...。
舉例來說,蝦拖網的主要目標是蝦子,但是通常一公斤的蝦子會伴隨著十五公斤的其他漁獲。而這十五的公斤就稱為混獲,
混獲大多的命運就是海拋。也就是每抓一公斤的蝦子就有十五公斤的魚陪葬,這就是底拖作業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
或許有人問到,海拋不好嗎?
把我們不要的生物再放回海裡,讓牠們重生啊?然而,除了少數大型的魟魚以外,大多上網的魚隻多已死亡。甚至台灣還有許多漁民非法在拖網上通上高壓電,所以非目標物種即使海拋也只是海葬罷了。更因為底拖網在海底移動時,會鏟平海床上所有的生物(珊瑚礁、海扇、海綿) ,許多國家已經公告禁止底拖了,或至少在朝這目標努力。
魟魚小知識
提到混獲就不得不提到魟魚了,而長相奇怪的魟魚到底是不是魚呀?!
軟骨魚的特徵:
1.全身是軟骨
2.沒有泳鰾(所以大多靠肝臟放一些油來增加浮力,只要一不游泳就會沉下去。)
牙齒
魟魚和鯊魚一樣都是軟骨魚,但是鯊魚的牙齒數量非常非常的多,可以像履帶一樣一直跑出來,而魟魚因為牠們大多是以底棲性的小型無脊椎為食或是濾食浮游動物,不需要和鯊魚一樣有個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牙齒,所以長的像健康步道一樣,一顆顆凸起。
吸水口
大多數的魟魚都是底棲型的,而鰓裂和吻部都在下方,如果像一般魚一樣從嘴巴進水,就一天到晚吃沙子了。所以魟魚是從上方進水給鰓呼吸用。
鱗片
魟魚身上的鱗片和硬骨魚不太一樣,軟骨魚的鱗片是屬於盾鱗。
尾部毒棘
魟魚尾部呈長條狀,與體盤交接處會有一枚或多枚凸起的毒棘,有些毒棘是平滑狀,有些則呈鋸齒狀。
魟魚的毒非常的毒,根據國家網路醫院的資料顯示:魟魚刺傷後的症狀會因為不同品種有些許的差異,不過主要引起的症狀首先是約五到十分鐘後,患部開始出現劇烈疼痛,然後出現局部腫脹、發熱、刺麻感,有時候疼痛感可以劇烈到令人休克。另外傷口可能流血、感染,特別是海水中的海洋弧菌感染,可能導致患部皮膚、肌肉壞死,甚至需要截肢或導致死亡的發生。除此之外,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暈、麻痺、呼吸困難或血壓下降等。萬幸的是,魟魚不會主動進行攻擊,牠的刺只是防禦用的,甚至只是人類沒注意到牠躲在砂底而一腳踩下去而被刺傷。所以不用太在意牠的毒刺,只要接近時小心一點就可以了。
<大圖連結在文章最後>
<大圖請連結至此https://plus.google.com/u/0/photos/113880899006723875433/albums/6015874298981291841/6015874299338766674?pid=6015874299338766674&oid=113880899006723875433>
5/24 晚上七點半
海鮮辦桌首部曲,有一個開幕的講座,
由朱雲瑋 老師來到現場談談這個展覽的起源
以及帶領大家看每一張照片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現場會備有簡單的飲料、小點心,歡迎大家蒞臨前來。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648254618574383.1073741873.378979135501934&type=3
___________展覽介紹_______
這次的展覽分五大部分,每兩個月換一次。
海鮮辦桌這個展的改念只想闡述一件事情---「從海洋,到餐桌」。
對於桌上的海鮮,我們總是如此的習以為常,魚就該是去好鱗、剖好肚,甚至,土魠、鮭魚本來就是一片一片的樣子。 然而,仔細去思考,才會發現道我們對於我們吃下肚的這些海鮮,究竟有多陌生;對於漁民的辛勞,我們有多不了解;對養育著廣大海洋生物的海洋,我們又有多不珍惜。希望藉由「海鮮辦桌展」,讓一道道海鮮佳餚,帶領大家看見人、魚、海之間的故事。
由於展出內容眾多,因此將展出內容分為五大類(潮間帶漁業、澎湖傳統漁業、養殖漁業、海上網具漁法及其他),每部分展出兩個月,總計十個月。除靜態展覽外,每次展出期間會搭配講座、電影與相關戶外活動。希望能讓大家更熟悉自己身邊的這片海洋,進而願意保育、愛護它;對於漁民朋友們,更多些尊重;對於餐桌上的珍饈,更多些珍惜。
不知不覺鳥報已經一年嚕,比起剛開始時,增加了許多的專欄
有咖啡的、繪畫、玩具的,未來,甚至還可能有小說
小小的鳥報,也沒有太遠大的夢想,沒有太厲害的排版
但許多東西,只要開始做了,慢慢的,它便會自己成長。
也許,會長成這裡真正需要的樣子。
最討厭星期一的早上了,因為我又要離開台北到高雄上班了,而且還是非常早的早.....
我是搭早上 05:45 的火車,接著轉乘 06:44 的高鐵,然後再換 08:30 的台鐵才會到鳳山。
今早火車到了樹林站時上來一位外勞,拖著很大箱的行李箱,應胎是要回國的吧?
用著很生硬的中文問列車長,這班車有沒有到板橋,列車長說有他就上車了。
當火車到了浮州站時,那位外勞又問了列車長說板橋到了沒?
列車長居然很不耐煩的用手指了電子看板就離開了!
有沒有搞錯啊!!!連聽中文都聽不懂了,居然還叫他自己看中文???
後來不知識誰打電話來催吧?他就一直說我真的不知道這裡是哪裡,我也不知道多久會到板橋。
旗津小旅行是分成三個部分來寫的,第一個就是旗后砲台囉!再來是旗后燈塔。
至於渡輪就看看狀況再決定好了。
旗后燈塔又稱高雄燈塔,建立始於清光緒 1883 年,經過日治時代(1918)整建成現在的樣子。
這種重要的導航設施在戰爭時期當然是會受到轟炸的,所以民國時期又再度整修成現代化燈塔。
好了,說古說完了,就來看看照片吧!
其實這個旅行已經是半個月前的事了,只是最近才有空整理到這些照片而已。
加上這幾天全省都在下大雨,更令人懷念小旅行那天的大太陽。
那天的旅行是從鳳山搭捷運到西子灣,再搭渡輪到旗津,到了旗津後再步行旗后砲台和燈塔。
當天真的是差點熱爆了,和這幾天的天氣相比真的是天差地遠啊!